外资收并购国企,将面临怎样的人员变革挑战?

 

商务部副部长93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商务部正在研究进一步削减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这是2013年商务部推出负面清单之后,进一步提高外资在华的开放程度并在新闻发布会上表态。在这个负面清单上,限制外商投资的行业,已经从2013年的190项,压缩到现在的30项。

 

 外资进一步开放,并参与国企改制 

 

对外资的逐步开放,更体现在国企混改中。包括中石化、中信集团在内的行业巨头,也纷纷不同程度地在混改中引入外资。国务院2018年出台《国务院关于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19号),明确指出,要为符合条件的国内外投资者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提供公平机会。

 

无疑,外资与国企的结合是为了实现双方优势互补。

 

然而不同的所有制性质、来自不同国家的管理团队、源于不同背景的民族和企业文化,使得这样的结合之路走的异常坎坷。尤其是已经结合之后的混血企业,在面临市场机遇或压力、需要进行变革时,遇到的挑战,比所有制性质更纯粹的企业,要更加艰难。

 

img2

 

 一个合资公司案例,感受人员变革挑战 

 

1)老国企的典型问题——历史欠账多、工龄长、易发生群体性事件

 

X公司是一家2009年合资设立的机械制造公司。大股东是某外商投资企业,小股东是我国南方某市国资委的全资子公司。公司前身是当地最知名的国有制造厂,拥有60余年历史,始于建国初期,历经多次合并、改制、搬迁。

 

合资公司成立后,行业整体经营环境和运营状况开始走下坡路,没过两年的时间,公司开始亏损,并且亏损量持续扩大。股东双方多次商讨,也未就重整计划达成共识,也无意继续为合资公司提供资金,员工随后进入持续的待岗放假状态。公司的部分银行账户也因为供应商原因被封账,随时可能提前进入破产程序,现金仅够支付员工工资至当年的11月底。基于此,外方股东决定进行自主清算,并在11月底前完成全部涉及的近800余名员工的安置分流。

 

对于一家有着几十年历史的老国企来说,员工的平均工龄达到21年,很多员工自大学毕业起,就一直在公司工作,一家几代都在公司生活、工作,对于老员工来说,公司就是家。这个案例中,光15+5的员工就有106人,内退人员68人,鉴定有工伤等级的员工有46人,三期女工10人,71%的人员涉及到国企量化金的问题。

 

量化金是当年国企改制时提出的概念,实际是对国企改制前经济补偿金的量化计算。但由于量化金推行年代较早,与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存在冲突,更存在保值增值的问题,使人员调整过程又多了一分挑战。员工也曾发生过多次罢工,每次罢工国企公司都以妥协收尾。通过群体性事件争取利益成了员工维权的惯性思维。

 

2)合资后难以挥去的民族保护主义情结

 

如果说上述问题是一些老企业的共性问题,那么对于联姻后的合资公司,还有一个致命的硬伤——独特的文化冲突下的民族保护主义情节

 

早在2000年初,外资曾掀起了一个收购中国装备工业排头兵企业的大潮。比如沈阳的沈凿和瑞典阿特拉斯公司合资,佳木斯的佳联农机厂与美国约翰迪尔合资、青州的山工机械加盟美国卡特彼勒公司……这在很多专家学者眼中,甚至被认为是当时地方政府贱卖国有优质资产,导致我国众多优秀国企品牌被重组,我国诸多行业的自主开发能力被扼杀的根源。

 

这样的想法,在这个案例的老员工中,更是根深蒂固。员工认为以公司在被收购前的辉煌,品牌还有转机的可能,并且提出要问责外方股东,撤销清算决定,重新与公司共渡难关。员工对国企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越强,就越是无法接受合资后清算的事实。

 

3)股东间思维范式的差异

 

面对难度极高的被调整员工群体,中外方股东之间就如何应对挑战,有不同的处理思路,也导致外方大股东推进项目异常艰难。

 

差异一: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外方具有典型的西方线性思维方式,希望先与中方股东在整体的计划、成本预算、未来清算中的资产和土地安置事宜事先达成合意,并落实到书面文字上,才敢开始人员调整。这样的思路与其在华的投资经历不无关系。

 

而对于中方而言,中方的思路不是事先达成书面合意,更倾向于走一步看一步,如果人员处理的好,之后的资产、土地处理问题就好解决。

 

差异二:经营目标不同

 

对地方国资委、政府、工会等关键团队来说,维稳是首要的。维稳的目标对熟悉国企改革的人来说不难理解。外资企业主要追求经济效益的单一目标不同,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实现双重目标,不仅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经济目标,还要肩负社会责任和公共政策目标(比如创造就业、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等)。在平衡经济目标和政策目标时,势必会额外产生经营成本,这与外方追求效率、效益的初衷显然完全不同。

 

从经验出发,大多管理者认为一次性解决800人的分流是不可能的,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必须综合施策,在长时间内分步进行。认为员工会像拆迁一样,有谈判和讨价还价的过程。根据既往的成功经验,在一至两年中,通过停产、降工资的方式让员工迫于生活压力、熬不起时签署协议书,是更为稳妥的方式。

 

尤其在有大的变革动作时,国资监管机构的监管,是很多外资企业不适应,同时也是缺乏与主管部门有效沟通经验的。对于当地高度重视的重大变革项目,与员工沟通协商的形式、地点、不同意签约员工的后续处理方法,监管部门等利益相关方都有特殊的要求。

 

如何满足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在达成结果的同时,实现各方共赢,考验管理团队是否有全局观并能有力协调各利益相关方、是否具备丰富的处理各类员工问题的经验、能否设计有效的方案与策略来平衡成本与风险,更重要的是,是否有胆识与决策力。

 

img4

 

值得外资公司注意的事项

 

赉擘斯在规模性调整中丰富的经验和方法论是顺利完成项目的基础。之前的文章已经讲的非常多了,在此不再赘述。对于外资并购国企后这类特殊企业所有制性质引发的人员调整,在筹划与实施过程中,赉擘斯在帮助企业破题时有一些心得总结:

 

借助好党、政、工、团名义的骨干,满足程序性要求

 

在这样的重大事件上,国有企业第一反应是要满足特定程序性要求,但是不能本末倒置。以满足程序为目标,还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应当是在保障问题解决为前提下同时兼顾满足流程要求。

 

这时,国企借助好独有的公司治理模式,更有助于目标的达成。党委、行政、工会、团委,都是在履行人员调整中可以借助好的机构力量,能够实现既满足程序,又达成高效调整的结果。

 

以坦诚、真诚的帮助心态与员工进行前置沟通

 

与外资企业惯常的保密要求不同,国有企业管理者十分担心群体性事件,而导致不敢与员工沟通、了解信息,反而会引发协商阶段更强的爆炸力。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以客观中立的角色帮助企业、帮助员工,坦诚的询问员工的想法、关心的问题,既是对员工的尊重,也能在过程中引导正确理解公司决定与法律的规定,引导员工合法维权。

 

当群体性事件发生时敢于坚持、画句号

 

根据赉擘斯的既往经验,这类特殊的企业背景在变革调整时,发生群体性事件的概率几乎是100%,任何人都不能避免其不发生。但不论是中方还是外方,应对之道不能一味退让,而是要对方案有信心,敢于用妥当的沟通方式,合法和情理的坚持去面对。当然这也有赖于在变革调整前期,专业人员对方案的专业设计与规划。

 

站在其他利益相关方的角度寻求共赢

 

最后,因为股东利益的不同,角色的不同,化解冲突的最佳方式还是要想着如何寻求共赢,如何引导大家正确的看待当下的形式与问题如果只站在各自的利益上,最终一定是双输的局面。

 

回归本文的案例,当以上这些经验综合应用到现实场景中,多方共赢的结果不再遥不可及。

 

经过前期1个月的充分准备,协调各利益相关方的目标和诉求,制定符合程序性要求,且能把控全局的项目方案,自始至终陪伴企业直到人员变革顺利完成,赉擘斯团队实现了该项目十天内95%的员工顺利签约的结果。回顾项目过程,用当地政府领导的原话:这是我们这破天荒的一次壮举

 

 

创建时间:2021-09-22 00:00
联系我们
提交您的留言
首页    行业洞察    外资收并购国企,将面临怎样的人员变革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