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北京市人社局发布《关于发布北京市2019年企业工资指导线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社劳发[2019]127号),确定2019年全市企业工资指导线的基准线为8%-8.5%;企业工资指导线的下线为3.5%。
每年各省市人社部门都会发布“工资指导线”,但大家对于什么是“工资指导线”,工作中该怎么用常常存在疑惑。这篇文章,小编将与“工资指导线”相关的几个重点问题做了汇总,分享给大家。
什么是工资指导线?
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是政府对企业工资分配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制度,是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基本依据。企业工资指导线是政府根据当年经济发展调控目标,向企业发布的年度职工工资增长建议,由基准线、上线(又称为预警线)和下线构成。
今年北京市发布了两条线,与往年的三条线相比,少了一条预警线(也称上线)。据悉,预警线的主要作用是合理调控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增幅。
今年起,北京市人力社保部门将按照《国务院关于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意见》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实施意见》规定,对本市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增幅进行调控。
因此,从今年起,北京市不再发布预警线。
北京2019年工资指导线具体是多少?
1、基准线为8%-8.5%
基准线为8%-8.5%,生产经营正常、经济效益增长的企业,可结合自身实际,参照基准线安排本企业的工资增长水平。
2、下线为3.5%
下线为3.5%:效益情况与往年持平或略有下降的企业,可结合自身实际参照下线安排本企业的工资增长水平。
对于经营亏损、职工工资发放出现困难的企业,经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工资可以零增长或负增长,但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
企业应当结合经济效益、人工成本情况,参照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职业(工种)工资价位和人工成本等信息做好增资决策。要合理确定企业内部薪酬体系,消除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积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着力提高工资水平偏低、工资增长缓慢的普通职工,特别是生产一线及技术工人岗位人员工资水平。
工资指导线是否有强制性?
工资指导线是政府根据当年经济发展调控目标,向企业发布的年度职工工资增长建议,并不具有强制约束力。
企业工资指导线主要作用是,引导企业在生产发展、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合理控制人工成本,为企业与职工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以及企业自身合理确定工资增长水平提供参考依据,引导协商结果与社会经济发展及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相协调,以实现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
同时也是对国有企业实现工资总额管理的重要手段,国有企业在严格执行工资效益联动有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应参考工资指导线合理确定工资水平。
根据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也就是说用人单位可以自主确定并分配工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同时也规定: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
因此,用人单位虽然可以自主确定员工的工资,但法律也要求其确定的工资水平必须与单位自身效益增长水平相适应,还必须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虽然工资指导线不具备强制约束力,各类企业也应当合理确定企业内部薪酬体系,消除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积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着力提高工资水平偏低、工资增长缓慢的普通职工,特别是生产一线及技术工人岗位人员工资水平。
对于经营不善或亏损的企业,工资指导线有什么作用?
据介绍,效益情况与往年持平或略有下降的企业,可结合自身实际参照下线(3.5%)安排本企业的工资增长水平;经营亏损、职工工资发放出现困难的企业,经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工资可以零增长,但支付给职工的工资不得低于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
关于“工资指导线”,你是不是清楚很多了呢?最后小编再带大家总结一下,目前有哪些省市公布了2019年度工资指导线。
*文章素材综合整理自公众号“北京劳动就业报”及中新经纬客户端